123
123
123
123
123

大会报告


   吴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纳电子学院)院长。长期工作在我国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并做出突出贡献。主持、参加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在内的0.13微米至14纳米七代芯片大生产工艺技术研发,攻克了包括刻蚀等一系列关键工艺难点,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至35年。用理论模型支持我国首台大生产等离子体刻蚀机研发。创建了设计IP核技术公共平台,支持芯片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的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混合模型/整体模型作为教案被世界著名大学教科书采用。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量子点存储器和磁存储器技术研发”。发表著作论文116篇,授权发明专利67项。作为主要负责人,四次获省部级一等奖,包括三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荣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曾任“中国半导体技术国际会议(CSTIC)”大会主席。

______



____张进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曾任ICNS、DRIP等国际学术会议电子器件分会主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显示与战略电子材料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分会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先后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氮化镓半导体生长脉冲式MOCVD设备、耐高温氮化镓异质结构、氮化镓微波二极管、氮化镓微波限幅器、最高效率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成功广泛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5G通信基站等领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50余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




____陆海,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技术发明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是国际上富In氮化物半导体研究的开拓者,近年来致力于将半导体基础研究成果推广到器件应用领域,其成果多次获得《Nature》等国际主流半导体技术媒体杂志的跟踪报道。已研制出现有暗电流密度最低的AlGaN基日盲深紫外探测器、国内第一支极紫外EUV探测器和紫外单光子探测器,并带领南京大学团队在国内首先实现了高灵敏度紫外探测器的产业化。他是加诺光电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已将各种高端SiC基和GaN基的紫外探测器商业化,其工作波长从近紫外到远紫外波段。陆海教授拥有35项专利,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和会议论文,出版了若干本书籍。2013年获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2014年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



____

 刘俊杰,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会士,英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会士,新加坡人工智能协会会士,现任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曾任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电机工程系Pegasus杰出教授,美国Lockheed Martin公司讲席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特聘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靜电放电保护设计,建模和仿真。刘俊杰教授已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13部,发表期刊论文36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250余篇(包括120余篇主题和特邀论文)。获得了国内外政府和企业超过1400万美元的研究合同。刘俊杰教授获得了两项IEEE杰出工程教育奖,四项杰出会议论文奖,担任了超过50个国际会议大会主席。




____M. Jamal Deen,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任麦克马斯特大学信息技术系特聘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电子学、光电子学、纳米技术、数据分析及其在健康和环境科学中的新兴应用。研究成果包含620余篇同行评审论文(约20%是特邀论文,最高引用次数为68),出版两本专著,名为 Silicon Photonics- Fundamentals and Devices和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获得加拿大杰出人士奖、安大略省特聘研究员奖、洪堡学者奖、麦克诺顿金牌(工程师最高奖项)、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加拿大分会颁发的Fessenden奖和Ham教育奖。已被同领域学者推选为12个国家和专业学会的研究员/院士。他还是加拿大信息技术委员会研究主席、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物理学会会士、电化学学会会士。




__ Nam-Young Kim,韩国光云大学融合科学技术中心主任、射频集成电路研究小组和化合物半导体相关研究小组组长,任韩国光云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化合物半导体无源/有源器件、高介电常数陶瓷材料、大功率发光二极管封装、智能物联网传感器、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疾病诊疗等方向的研究。开创了以超小型射频器件为研究基础的射频生物传感器设计新方向,攻克了射频生物传感器不可重复利用等关键技术难点,加速了生物医学与射频技术、半导体加工领域的融合。已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235篇,国际会议论文375篇,授权韩国发明专利和半导体设计专利215项,出版学术专著25部,承担并完成韩国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7余项,累计项目经费达3200万美元。



lgy-1007.jpg


  卢革宇 教授,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院长,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111”引智基地负责人。任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分会理事、全国气湿敏专业委员会委员、《传感器技术学报》副主编。长期从事微纳传感器件与系统、新型光电器件和纳米信息材料的研究,在新型气体传感器构建、实用化传感器开发、纳米传感材料设计与制备、高性能传感系统构筑以及环境/安全监测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一些原创性的成果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应用成果。发表SCI检索论文440余篇,SCI他引134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40余次,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六项科研、教学奖励。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863计划重大项目的课题等项目20余项。



dsr-1007.jpg


  董树荣,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浙江大学智能传感与微纳集成研究所所长。2006至2007年美国UCF大学访问学者,2008至2011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纳集成系统、传感器、集成电路可靠性。先后主持过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863 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15 项。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Advanced Materials等SCI期刊论文12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近150 项。获得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浙江省真空学会理事、中国静电学会标准委员会委员、国际静电协会ESDA 大陆地区副主席、浙江省集成电路与智能硬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微纳电子智能集成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专项首席科学家、军科委战略专家委员会电子领域专家委员、国防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美国UCF大学ESD联合实验室主任、MM/RFIC研究室主任、IEEE EDSHZ 副主席,IEEE 高级会员。



lw-1007.jpg


  雷文,任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研究协会(ARC) Future Fellow (类似于中国国家基金委的“杰青”),西澳大利亚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学科Program Chair及西澳大利亚大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主任。目前主要从事半导体红外光电材料、器件及系统应用、新型半导体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领域内顶级权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20多篇,撰写英文专著2部,申请专利2项,并受邀在著名评论期刊Applied Physics Reviews上发表有关红外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评论,并多次荣获IEEE期刊和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其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广泛关注和引用,并成功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相关研究成果入选美国澳大利亚双边Enabling technology技术交流,受到美国多个研究单位和经费资助机构关注,并与相关大型国际公司建立了的项目合作如Aselsan公司等等。

组织机构